当前位置

“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系列报道殷明:在人生的舞台传播知识倡导价值

个人小传:殷明,博士,教授,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2006年他应邀赴诺登轮船公司哥本哈根总部从事管理支持工作,2010年至2011年应邀在韩国国立釜山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2011年作为团队首位成员赴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给该校来自非洲多国的本科生讲授全日制专业课程。曾获上海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上海市育才奖、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荣誉。近年来,他主讲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集装箱化:海上货物运输的革命”、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等专业课程,主编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班轮运输理论与实务》,教学研究涵盖国际航运理论与实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与工程等领域。

三次采访殷老师,每次都有新感悟

第一次采访殷明老师,是在2012年2月。当年学校推出“创先争优 教书育人”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作为交通运输学院的青年才俊,“恰是风华正茂时”的殷明老师在师生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他的学生们表示,殷明老师的课很受欢迎,上他的课,可以学到很多对工作有益的专业知识和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班里上他专业课的200多名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几乎没有人迟到和缺勤,而且为占到前排座位,他们要提早把书包放在教室“预订”位子。

同年4月,第二次采访殷明老师。当时,他和学院王学锋、孙明两位老师组成的“海大”教师团队,远赴位于加纳的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RMU)开展全日制本科教学。通过QQ连线,采访报道了他们在加纳讲学的所见所闻。在为期四周的集中授课中,几位老师在艰苦的环境下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传授科学知识,传播中非友谊,把海大教师的风采带到了遥远的非洲大地,在西非海岸刮起一股强劲的“中国风”。

事隔三年多后的这个秋天,再次因殷明老师被学生们网选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走进他位于交通运输学院三楼的办公室,面对面倾听他讲述“教学经”。笑起来一脸阳光的殷明老师,一如既往地风趣幽默、大气谦和。提到获奖,已拥有13年教龄的他表示,很开心能够得到学生和同行们的肯定,但这更是对自己未来教学工作的一种鞭策。

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

在走上教师岗位的第一天,殷明老师就郑重地给自己确定了一个简单直白但又重逾千斤的目标——做有责任心的好老师。“作为教师,科学研究固然重要,但教书育人才是教师三大职能中最核心的一点。”殷明老师觉得,做一位好老师,要有责任心、爱心和热情。学习本身不是件易事,且永无止境,教会学生知识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应传授思考问题的方法和寻求事物本源的想法。“有些像多米诺骨牌,老师的任务便是推动第一张牌。”

2002年,殷明老师被推荐免试直升本校硕士研究生,同时担任思政辅导员。2004年取得硕士学位后,殷明老师转任国际航运系担任专业教师。任专业教师的第一个学期对于他就是一个考验,在所有课程排定后,学院又安排他暂代一位同事的授课任务。凡是有过教学经历的人都能体会,如果明知某门课只上一次,备课也就只能是“一次性”的,这样“事倍功半”的付出往往是让人最不愿接受的。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觉得自己不应该畏难退缩,要义不容辞地接下任务,并尽力把这门课上好。“殷明老师说,备好课、教好课,是对知识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在当学期的学生评教中,殷明老师成绩位列学院第一。那些年,殷明老师接连上过其它几门“一次性”的课,每次他都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地把课上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

2006年,殷明老师接手了一门关于集装箱码头业务与管理的新课。当时,退休的前任老教师留给他不少现成素材,但他深感近年来集装箱码头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已远远超出现有的书面材料,作为教师,不到第一线实际锻炼与考察,是不可能将第一手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寒假期间,他通过学院联系了外高桥五期码头,每天清晨乘车赶往码头,傍晚随班车返回市区,晚上学习整理,一直坚持了近一个月。

“上课真是不敢不认真啊。”掐指一算,殷明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已有13年,他心里有个公式,假定25岁开始上课,60岁退休,那么职业生涯里上同一门课或许不下百次。“一节课于自己而言,只是小小的百分之一,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那某节课于他们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唯一。”殷明老师说,若是学生毕业后,正好在工作岗位上需要用到这节课的知识,却因为自己教学的敷衍,而让学生错过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那岂不是很遗憾?想到这里,他每节课的准备工作只有做足了,才能觉得心安。

如果说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殷明老师则时刻把“传道授业解惑”延伸到舞台之下。教书育人对他来说,不存在固有的“工作时间”,他的办公室里经常会有来谈心的学生,一些甚至已经毕业数年,现在又选择继续国外深造的学生,也会来找他润色相关申请材料。

亲和威严,亦师亦友

谈到为什么深受学生们喜爱?殷明老师说,把握师生间的角色定位很重要。随着岁数一年年增长,他与所教学生的年龄差距慢慢增加,“代沟”似乎无可避免,但作为教师,他一直保持主动姿态,贴近学生,了解学生。教学是相长的事情,学生们从他那获取知识的同时,他也会通过微博或微信平台的互动,关注当前学生群体的热点话题,从而更好地安排上课内容,增强课堂效果。

“学生对于老师用不用心是有感觉的。”殷明老师说,“是发自内心地关爱,还是得过且过地敷衍,孩子们心里都有一杆秤。师生关系本就是将心比心的,以心换心。学生们觉得哪位老师好,一定是这位老师也用心对他们好”。

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便以情回报。殷明老师娓娓道来不少小故事:每年有四到六周的时间,他要去非洲教书,校内课程必须大面积地调课,补起课来也非常密集,但同学们都十分体谅;去非洲之前同学们担心他的身体,纷纷发短信、微信祝福,希望他在异国保重身体;在进行课题研究缺少支撑数据时,他联系了几位在上海工作的学生,由于资料缺乏,学生们又非常主动地帮他联系了英国某公司,没想到对方联系人也是他以前的学生,由于时差,远在伦敦的学生所约定的联系时间都是为他考虑的,事情虽小,却让他觉得温暖又感动。

“当然,无原则地模糊师生距离感也是不可取的。在很多时候,例如对学生学术规范与道德的把握,教师的底线就必须严守。”殷明老师说,“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控师生角色是件难事,也是衡量老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亲和又威严,他亦师亦友。

连续五年赴加纳,“一带一路”到西非

继2011年3月,殷明老师作为团队首位成员,远赴位于加纳的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RMU)开展全日制本科教学后,今年已是连续第五年了。该项目是上海海事大学的首个海外办学项目,也是上海市地方高校首次实现非汉语类专业教育资源的对外输出。五年来,我校教师团队走进加纳,在海事领域,为中非合作与交流架起了雄跨大洋的宏伟桥梁,向来自非洲多个国家的学生充分展示了海大高素质老师队伍的风采,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当地师生的普遍认同和欢迎。他们在遥远的西非国度主动走进当地人民的生活,了解民风民情,积极宣传中国、宣传上海、宣传学校,在西非海岸掀起中国风。

谈起今年上半年,第五次远赴加纳、在非洲全面践行“一带一路”战略的经历,殷明老师说,几年来,他非常幸运地见证了上海海事大学境外办学迅猛发展的过程。因为这个项目在当地实在太受欢迎了,在新的合作协议中,经过方方面面的努力,学校获批扩大该项目的招生规模,今年的学生规模比往年翻了番。

把航运教育,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在谈及对学校教学有什么想法和建议时?殷明老师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推进,国家对航海航运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有更多的机制引导,使得老师们能够自发地把精力和热情更多地投入到教书育人中来。同时,学生们只有好好学习,刻苦钻研,最终超越老师,才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最大成就。

采访即将结束时,殷明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他办公室的装饰品,“这幅画是我带的研究生的作品,那个木雕是非洲学生临别时赠送给我的小纪念”,他眼里是遮不住的欣慰,“全世界的学生都是一样的,大家真心相待,就能感受到来自对方的温暖”。

为人、为师、为学,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坏各有坏的不同,好却是一呼百应的共通。《小王子》中的狐狸说,重要的事情须用心去看。殷明老师,众多学生心向往之的老师,自然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