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在哈佛的365天——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陈扬老师访谈录

在哈佛的365天

      ——交通运输学院副教授陈扬老师访谈录

个人小传:陈扬,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国际航运管理专业;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现在复旦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在职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也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案例中心兼任案例研究员,参与建设相关案例的撰写编制工作;陈扬老师主要从事港航企业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一项;此外,陈扬老师也非常关注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曾参与研究国家商务部规划课题,国家交通部委托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热点)课题,以及世界五百强商贸物流企业规划课题等若干。

作为海大“青椒”的一员,陈扬老师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上海市政府与哈佛大学的联合资助下,前往哈佛大学商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交流工作。

机缘巧合促成哈佛之行

Q:你是怎样申请到去哈佛大学访问的?

A:除了很多的运气成分之外,这次访学也和我在博士阶段所从事的研究密切相关。2012年博士毕业那年,我关注到Chris(就是我之后在哈佛大学的合作教授)在个人主页上更新了一篇刚刚被Organization Science接受的论文,那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和我博士论文的实证部分非常相似。更为巧合的是,那年Chris也在复旦和交大游学,之后通过邮件和几次会议,我开始和他交流具体的研究设计等细节问题,希望得到他的指点,毕竟能和与自己相同研究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近距离沟通也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Chris不仅学识渊博,而且为人非常友善,与他的交流使我获益颇丰。2013年6月,我幸运地申请到了学校对青年教师出国访学的资助项目。2013年7月9日, 我至今都记得非常清楚,那天和Chirs谈完研究设计后,我向他表达了访学的想法,他就直接答应了。

古老而威严的红砖建筑群,双人合抱的参天大树和灵动的灰松鼠,还有那座左脚被游人摸得闪闪发光的“哈佛”铜像。哈佛大学代表的是一所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殿堂,在那里你可以聆听各种资深教授的研究课程、学术讲座,可以接触到全球各个领域最前沿的研究进展, 也可以探寻、利用到各种宝贵的学术资源。“时间不够用!”这可能是我在哈佛大学的365天中最大的感受。从上午10点到晚上8、9点,只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你可以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和讲座。回想起那段每天穿梭于校园里各栋充满历史感的红砖建筑“蹭课”的日子,至今还是满满的幸福。

在哈佛的见闻

Q:谈谈你在哈佛的见闻和感受。

A: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可能是哈佛在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吧,往往真的会把哈佛当成“佛”了。记得出国之前,微信朋友圈里盛传一个“励志帖”,大意是说哈佛的学生非常刻苦,凌晨4点钟图书馆里还是灯火通明,座无虚席。我当时也对此深信不疑,决定要去体验一把。不过事实是: 校园里几个主要的图书馆到了晚上11点左右都是要闭馆的。闭馆以后学生们可以在图书馆特定的区域继续学习,但那种座无虚席的“盛况”可能在期末的时候才会有吧(大家都懂的)。当然,这绝无贬低哈佛之意,相反,在哈佛,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勤勉”“较真”与“思辨”。

 勤勉。“相比哈佛的课程强度,国内的高等教育真是太轻松了!”这可能是在哈佛求学的中国学子共同的心声。“是的,清华、北大也不例外!”在这里即使是本科生的课程,每次课后都会有海量的阅读资料,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谈到的是资料的背景以及对其不同的解读。以商学院的Foundation of Strategy”(战略基础)研究生课程为例,每周的阅读量大概在4-6篇经典论文,教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关于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脉络、各个学派的研究瓶颈及其现状。换言之,在一个10人左右的小课堂上,熟悉这些阅读材料是参与课堂互动的前提,不然就会显得非常尴尬,而一个研究生平均每学期有3门这样的课程,因此每天工作到12点以后就不足为奇了。

时间在哈佛是如此的宝贵,大家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讨论、研究。于是午餐的时间变成了研讨会,几片披萨饼,一杯可乐就可以聚在一起酣畅淋漓地讨论一个半小时; 健身时间也未能幸免,学院健身房的跑步机上时常可以见到有人一边锻炼一边看书。

教授们则更是这方面的楷模:和导师的邮件沟通绝大部分会在10分钟之内收到答复;商学院的很多教授在获得终身教职之前都是早上7、8点到学院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左右离开,而当他们成为教授以后,这一切已然成为了他们的工作习惯。

较真。暗红色(Crimson)的盾型图案上三本翻开的书,镌刻着”Veritas”(拉丁文,“真理”),这就是哈佛大学的校徽,也是这所著名学府的校训。在哈佛,即使是人文社会学科类的研究,也无不折射出学者们一丝不苟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

哈佛商学院的“较真”,体现在对管理问题的全面理解上。在一次战略管理研究论坛上,为了还原管理问题的真相,商学院的教授特意邀请了管理学者,经济学者以及当事企业的管理者,就同一个管理现象发表各自的见解,三个迥异的观点的碰撞也使与会者对这一现象背后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无独有偶,著名经济学家本杰明·弗里德曼给经济学院本科生准备的问题是“经济人假设的起源”。在一个学期的课程中,本杰明系统回顾了15世纪以来欧洲和北美洲政治、社会的发展以及影响《国富论》的各类思想流派,详细讨论了亚当·斯密的思想渊源。在他的课上,为了能让学生们更为深入地理解布莱斯特1620年9月23日在“五月花”号上所做的演讲及其含义,本杰明甚至请来了布莱斯特的后人在著名的哈佛堂上演了一次“真人秀”。

思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王阳明的“吾性自足”都强调了“思辨”的重要性,只有能够独立思考,挑战权威,才是真正创新的源泉,才能担负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任。

桑德思剧场是哈佛大学最神圣的地方,每年的开学典礼和学位授予典礼都会在这里举行。著名经济学家高利·曼昆教授的“经济学十讲”的授课地点就选在这里,这本身就说明了这门课程在学校的地位。尽管如此,这门课程还是遭到了学生的联合抵制,理由是学生们认为这门课程片面地介绍了经济学各流派的观点,妨碍学生对经济学进行全面的理解。一方是学界和业界的权威,一方是本科学生,这样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在很多地方是难以想象的。但是类似的“战争”却在哈佛随时上演:在学术研讨会,在研究生的课堂,甚至在教授的办公室。当然,这也要感谢哈佛教授们的包容,也许他们在这些学生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访学归来谈收获

Q:这次访学经历对您教学与科研有哪些促进?

A: 首先,我要感谢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正是得益于市教委“四大计划”的资助,才能使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海大人得到了一次海外学习机会,开拓了视野,增长了学识。我也由衷地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海大“青椒”能够走出去,并带着更多宝贵的经历和学识回来为海大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说到个人的感想,我认为在出国访学前有一个合理的期待和明确的目标非常重要。坦白地说,365天转眼即逝,再加上适应调整期以及国外的各种假期,真正留给自己的学习、研究时间并不是很多。加之在哈佛大学这类名校聚集了各种学术资源,那么对于我们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学什么”“怎么学”。

以我为例,从2006年留校以来,我给自己的科研与教学定位一直是“港航企业管理”。因此,作为一名“青椒”,我给自己在访学一年中设置的学习原则是:在保证正常研究工作前提下,围绕“港航企业管理”主题,打破学科偏见,广泛的接触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借用乔布斯的一句话stay hungrystay foolish”(保持饥饿,保持愚蠢),在接触各个门类知识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带来很多惊喜:原来全球顶尖的哈佛商学院案例库中,也有很多关于港航企业管理的案例;原来发现MIT的主楼内还藏着一个船模馆,详细记录了现代船舶发展的历史;原来大名鼎鼎的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斯诺早年就已经对国际航运产业的制度变迁与生产效率进行过系统的论述……

诚然,这些“惊喜”并不会瞬间转化为各种科研、教学成果,但我坚信他们会让我在自己的研究道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去年回到海大以后,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将自己亲身参与的各种课题研究改编成教学案例,鼓励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得到了积极反馈;在科研上,我也围绕着研究主线在理论方法上向交叉学科防线进行适当探索。

当然,这些科研和教学方面的尝试,也要感谢来自学校和院系各层面领导、师长的支持与鼓励,以及为我们营造的相对宽松,友好工作环境,也衷心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海大“青椒”走出去,回来以后扎根海大,结出丰硕的果实。

报道链接:

根据上海市教委关于开展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实施教师质量提升计划要求,为进一步提升我校中青年教师学术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高等教育管理能力,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发展,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拓展教师学术平台与科研水平,自2011年起,学校开始推进教师国外访学进修、国内访问学者、产学研践习、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四大计划”。

本计划资助学校中青年教师赴国外高水平大学、国内高校重点学科领域、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等与学科发展及专业建设相关部门进行进修学习,使他们能在名师和专家的指导下,跟踪了解学术前沿动态和最新发展技术,尽快提高自身学术科研能力和教学管理水平,为今后发挥骨干作用奠定基础。几年来,学校共资助中青年教师530余人

在“哈佛”铜像前留影

 
图 1  在“哈佛”铜像前留影

陈扬老师在2014美国管理学年会(费城)

 
图 2  陈扬老师在2014美国管理学年会(费城)

陈扬老师在海大校园

 
图 3  陈扬老师在海大校园

和学生们在一起

 
图 4  和学生们在一起

与上海市航运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老师一起欢送老教授荣退

 
图 5  与上海市航运管理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老师一起欢送老教授荣退